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玉带看书 > 现代都市 > 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畅读佳作

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畅读佳作

张耀华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都市小说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》,由网络作家“张耀华”近期更新完结,主角张耀华阿辉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,还一事无成,相亲遭人嫌弃。他放假回渔村赶海,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,金手指到账。从此,龙虾、青蟹、石斑鱼,大黄鱼、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。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、玳瑁、龙涎香、沉船宝藏……......

主角:张耀华阿辉   更新:2024-08-15 08:17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张耀华阿辉的现代都市小说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畅读佳作》,由网络作家“张耀华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都市小说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》,由网络作家“张耀华”近期更新完结,主角张耀华阿辉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,还一事无成,相亲遭人嫌弃。他放假回渔村赶海,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,金手指到账。从此,龙虾、青蟹、石斑鱼,大黄鱼、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。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、玳瑁、龙涎香、沉船宝藏……......

《赶海:我能看到提示畅读佳作》精彩片段


将东西搬回家,张耀华开始组装起来。

不管是他的电脑桌,还是张远航的书桌,都不是一整件的。

比如张耀华的电脑桌,一边还配备了书架,可以放书籍之类。

为此,老妈还唠叨了几句。

显然,他们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桌子,觉得不牢固,不实用等等,反正就是挑刺,这不好,那也不好。

张耀华耳朵自动屏蔽声音。

讲真,要不是怕老妈反应过激,他甚至想把自己房间的床也换掉。

现在睡的,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木床,上方有蚊帐架的那种,床板上就铺着一张凉席。刚回来的那两天,一时半会没有适应,躺得腰酸背痛。

而躺惯了硬板床的人,忽然睡床垫上,可能也会睡不着,感觉不舒服。

他们这里只有到冬天,家里才会在席子上再铺一张被子。

小时候,冬天是铺稻草的。现在村里应该没人这么干了。

……

不知不觉,时间来到了周末。

张耀威要陪老婆回娘家,倒也不算远,就在隔壁市,一两个小时的车程。

老妈对此颇为重视,毕竟暂时儿媳妇就这么一个,她将家里的一些干货拿出来,让张耀威给亲家带去尝尝。

“妈!够了,上次带的鱼干都还没吃完。”看着后备箱都被塞满,阿珍无奈道。

“放着慢慢吃,又不会马上坏,怕什么?对了,还有干贝,你们等一下。”老妈又往屋里走。

张耀华则是把张远航的书包扔进车。

想要逃避作业?不可能的。

“记得做作业,回来大伯要检查。”

本来还满脸兴奋的张远航,小脸瞬间垮下来。

书包他都藏起来了,居然还是被大伯找到。

“大哥放心,我会监督他的。”阿珍赶紧说道。

很快,他们便出发了。

少了张耀威,张耀华肯定不出海,闲在家中,帮老妈干点其他活,比如去拔花生。家里种了两块地的花生,并不多。

“不多种点?今年不榨油吗?”张耀华问道。

才这么点,榨油很勉强呀!

他们家虽然吃猪油比较多,但花生油也不能少,每年都会炸几十斤的花生油食用。村里其他人也差不多,大多数还是吃猪油。

猪油不健康的传言,在农村比较弱。

老乡们虽然文化水平低,但也不是傻子。祖祖辈辈都是吃猪油,活到八十多岁的也不在少数,怎么就不健康了?

猪油便宜,炒菜还很香,干嘛不吃?

“不炸了,吃不完。”老妈一边拔花生,一边答道。

家里还有一胶桶呢!是阿珍娘家带回来的。亲家那边每年都种很多,这次张耀威送老婆回去,不得帮忙拔一两天的花生?

张耀华挑了一颗三房的花生剥开,把花生肉往嘴里送。

“少吃点,想吃的话,今晚煲一点。”

生吃太多,容易拉肚子。

忽然,张耀华跳起来。

“干嘛?”老妈看过去。

“吓我一跳,是一条四脚蛇。”

四脚蛇虽然也有一个“蛇”字,但并不是蛇,也就是大一号的壁虎而已。它们没有毒,也不会咬人,属于益兽,张耀华好久没见到这种动物了。

它们行动敏捷,一般白天活动,常在草丛,石堆和路旁出入,遇到惊扰,就迅速窜到附近隐蔽处躲藏起来。

有些地方也叫石龙子,它们的尾巴被夹后会立即脱落,但它们依然能正常生活,过些时候会逐渐长出新尾巴。这种生理现象,叫做“再生”。

大多数的四脚蛇是只吃食昆虫或其幼虫,但体型较大的石龙子亦吃食小型的脊椎动物或兼食一些植物。

以前,乡下是很多的,几乎每天都可以碰见。这些年来,张耀华尽管很少回来,但也明显感觉到这种生物稀少了很多。

张耀华猜测,主要还是农药的缘故吧?

当然,也有人类捕捉的原因,毕竟四脚蛇也是一味名贵中药。

张母叹了口气,自己这大儿子也太怕蛇了。

哪怕是四脚蛇也能将他吓得腿软,胆子怎么就这么小?

按理说不应该,也没见他怕黄鳝、海鳗之类,明明外观都有点类似,但惟独怕蛇,真搞不懂。

“四脚蛇你怕什么?”

别的小孩,人家都是捉着玩的。

“它差点爬到我脚背了。”张耀华说道。

张父抖了抖手中的花生苗,摘掉两个坏掉的,然后放到粪箕上。

“明年不能在这里继续种了,虫害多。”

因为是自己吃的,也不怎么打农药,虫子多是不可避免的。

老百姓种地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,也知道一块地不能总是种一样粮食,要轮耕。

“下苏丹红就没虫,现在没有卖了。”老妈说道。

张耀华告诉她:“苏丹红可不兴用呀!国家都禁用了,那玩意致癌的。”

苏丹红是一种红色染料,用于为溶剂、油、蜡、汽油增色以及鞋、地板等的增光。曾经还一度被用作食品添加剂。

而农村,有农民种花生、红薯等也会放点苏丹红,能药虫子。

后来被爆出,那玩意能致癌,许多国家都禁用苏丹红。

张父点头:“听说过了,以前有人种番薯用苏丹红,后来除了在外地读书的一个孩子,家里其他人都被查出癌症,惨呀!”

癌症是现代医学认定的绝症,大家都谈癌色变,即便再没见识的农村人都明白,得了那种病,基本上等死的,送医院也是浪费钱。

所以,哪还有人敢用苏丹红呀?

地埂上还长着折耳根,张耀华没有理会。

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,爱吃它的人,爱得疯狂,不喜欢的人,看着都嫌弃。

张耀华就是不能吃折耳根的人,那味道实在太一言难尽了,简直无法形容,吃一口,那味道直冲天灵盖,没开玩笑。

他要成为世界首富,一定会考虑请人扒光所有的折耳根和香菜。可以的话,把榴莲也算上。

然而,张耀华视而不见,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。

他老妈就用锄头挖起来。

张耀华和他老子相视一眼,都默不作声,两父子对折耳根不感冒。


舔舐好伤口的张远航,又想出去玩。

“我布置的作业做完了?后天能不能去动物园,就看你这两天的表现了。”张耀华提醒他。

一听到动物园,张远航乖乖去打开书包。

阿珍露出笑容,感觉还是他大伯有办法,让那小子心甘情愿学习,而且不能敷衍那种。

另外,有学习机的帮助,也省去她很多精力。尤其是读拼音,她自己都读不准,让她教孩子,实属有点为难她了。

而辅导作业的工作,也让大哥接了过去。所以,她现在其实轻松了很多,情绪明显好转很多,对养胎有好处。

以前,她真感觉自己要气得肝疼。

大哥在家是真的好。

赚钱的事先抛开不说,仅仅是帮她辅导儿子,让他学习,阿珍都非常乐意大哥留在老家发展。

她去切了两个苹果,是阿辉带来的。

“现在吃个苹果都削皮,我们以前,连苹果核都吃干净。”老妈说道。

阿珍:“妈,不一样的。现在的苹果好多打了蜡,吃了不好。”

本来她也不太相信,毕竟苹果才多少钱呀?给每个苹果打蜡,是多蛋疼的操作?不要钱的吗?

但有一次,张耀威在她眼皮底下刮了一层蜡下来,她后面吃苹果都是削皮,不敢直接咬着吃了。

张耀华笑道:“苹果打蜡,确有其事,但也不全是。苹果本身就有一层果蜡,对苹果的水分和风味有保护作用,但那层天然的果蜡一擦就掉。

商贩为了苹果更好看,也会打蜡。但一般是打食用蜡,国家允许的,吃进肚子也没太大毛病。

当然,以防万一,最好就削皮啦!”

张耀华听说,打食用蜡不可怕,最怕就是用工业蜡,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。

“苹果都打蜡,真是缺大德。”老妈子骂道。

张耀威笑而不语,早就生气不起来了。现在的食品,还有多少是安全的?真的很难找到。就说我们的海鲜,那些养殖的,有多少是喂药长大的?

别人不知道,自己生活在海边的人,难道没有耳闻吗?

哥哥在学习,妹妹不能闲着,张耀华开始教萱萱认字,四岁的孩子了,是应该开始认字。

小丫头扯着四眼仔一起。

可怜的狗崽子,才刚断奶没多久,就被逼着一起学习,直打瞌睡。

一时间,家里风平浪静。不像平时,只要张远航在家,几乎都是鸡飞狗跳的,没有一刻安宁。

两个钟头后,阿辉来了。

“好了,今天学到这里,明天继续。”张耀华放过小丫头,让她带四眼仔出去玩。

老妈去把冻好的西瓜拿出来一个,给大家切几块吃。

就跟东梅婶很喜欢张耀华一样,他老妈也喜欢阿辉。不管是张耀华,还是阿辉,以前都是乖孩子的代表。

“刚才碰到阿龙了。”阿辉跟张耀华说道。

“是吗?我回来几天了,也没看到他,他怎么样了?”

以前,他和阿辉,以及阿龙可谓是村里的三人组,关系铁,但阿龙比较叛逆,经常被他家老子满村子撵。

“头秃了。”阿辉笑道。

张耀华愣了愣,有点不敢想象。

要知道,以前阿龙可是杀马特的代表呀!那一头奇特的头发,放在他们初中、高中时期,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。

想到阿龙那头发,一股葬爱大帝的气息就扑面而来。

三人组里面,读书成绩最好就是张耀华,最差是阿龙。但如果论卖相,最帅是阿辉,颜值最低是张耀华。然而,论谈女朋友,最厉害是阿龙,初中就拍拖,高中虽然不在同一座学校,但张耀华知道他经常换女朋友。

他就纳闷了,那些女的,到底看上阿龙那货什么?

那一头的杀马特吗?

如果是阿辉,他也就认了,阿辉长得确实最帅。哪怕是现在,这家伙还是老帅哥一枚。

张耀华是大众脸,丢进人群找不到那种,不能说长得对不起观众,但确实没什么特点,让人看过之后没什么印象。

“头秃了?”张耀华感觉有些突然。

阿辉苦笑:“你是没看到,那家伙又找了个女的,看着估计就二十四五岁,长得还挺漂亮。”

张耀华瞪大眼睛。

“真的假的?”

不是,他那引以为傲的头发都没了,是怎么吸引雌性的呀?

他妈凭什么呀?

张耀华心态有点炸裂。

“看他的样子,似乎在吃软饭,你说那些女的,到底看上他什么?”阿辉真的想不明白,太魔幻了。

要说那家伙有钱,也就还说得过去。

但阿龙穷得好几次跟他借钱,真他妈离谱。

一个单身狗,一个老光棍直呼苍天不公。

为什么美女都喜欢将青春交给黄毛?

聊着、聊着,就聊到了正经事。

阿辉告诉张耀华,他和水旺也打算买一艘船,到时候跟着出海捕捞。

“可以呀!这样好,万一出了什么状况,也互相有个照应。”张耀华说道。

有能力了,当然也希望关系好的人一起发财,过好日子。

那些说“怕兄弟吃苦,又怕兄弟开路虎”的,是关系还不够好。

再说了,张耀华不怕身边的人比他更富有,毕竟金手指在他身上呢!其他人怎么可能超过他?

找个机会,他甚至想把妹夫也喊过来。

亲妹嫁到广西,在老家种点甘蔗之类,过日子没问题,但要发大财就有些扯蛋了。再说,种甘蔗其实是蛮累的活,也并不轻松。

见张耀华没有纠结、为难等,阿辉松了口气。

没有变,还是以前他认识的那个阿华。

没过多久,张耀威回来了。

他已经把明叔家的渔船拿下。

“水旺去镇上问,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最近几天发了财,所以价格不肯低。”张耀威跟自己大哥和辉哥说道。

人家都知道你有钱,怎么可能还便宜卖给你?

但也问题不大,镇里大把二手渔船等待买家。

捕捞行业越来越不好混,有钱的人看不上,人家转行去干点别的不好吗?没钱的又只能干瞪眼静看,所以大量的闲置渔船等待出售。

阿辉跟张耀威请教了些孩子入学的问题,毕竟他家勇仔明年得送去上学了。


回家的路上,张耀华两兄弟也在商量,买船就别让老妈出钱了。有了这笔收入,张耀华再掏一点就够了。

“哥,你说怎样就怎样吧!”张耀威没异议。

到家后,就看到张远航在一笔一划抄课文。为了能去动物园,他也拼了,忍住没有出去和其他小伙伴疯。

萱萱在帮她奶奶剥花生,只是她吃的比剥的多。

今天买了豆腐,豆腐滚花生碎,再加入一把韭菜,那味道绝了。

“回来啦?这么早?”老妈有点意外。

还以为要很迟才回来,所以她还特意晚一些再煲饭呢!

“运气好,碰到了银鲳的鱼群。”张耀威说道。

“银鲳的鱼群?捞了多少?”老妈惊喜不已。

银鲳最近的收购价可不低,随便捞到几百斤,都赚大发了呀!

“不多,也就三千斤左右。”

听着二弟这凡尔赛装逼的语气,张耀华有点无语。

不出所料,老妈等人呆愣当场。三千斤,得卖多少钱?不是发了吗?

阿珍服了大哥这运气,别人捞到几十斤大银鲳,都算走运的。大哥这一出海,就弄到三千斤。

“卖了十八万,每人六万块。”张耀威补充。

随后,他拉着自己老婆往房间走,谈了刚才和大哥聊到的事。

“大哥辞职了?”阿珍惊讶问道。

那么大的事,竟然没有提前和爸妈说。

“昨天辞的,所以,渔船算是我和大哥合伙买,以后出海的收获跟大哥分。”

阿珍不仅没有不满,还很欢喜。

她明白,没有大哥的运气,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收获。这不是跟大哥分润,而是沾大哥的光呀!

她能理解大哥为什么辞职了。

短短三天的时间,就挣了十几万,还上什么班?换做是其他人,也肯定把原来老板给炒了。

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,这辈子都不会打工!

而外头,张耀华也跟老妈说了自己的打算。

老妈沉默了好一阵子。

让儿子都那么多书,就是希望他别跟他爸一样打渔。可兜兜转转,最后还是当渔民吗?

“你的事,你自己决定,别后悔就行。”

张耀华搂住老妈的肩,笑道:“老妈!你儿子我肯定不会选错路的,放心吧!”

老妈嫌弃地拍开儿子的手,没好气地说道:“你什么时候把老婆娶回来再吹吧!趁我跟你爸还能动,可以帮你们带带孩子。”

她现在对大儿子的要求很低。

没办法!三十多岁还单身,这像话吗?都快让她在村里抬不起头了。

吃饭时,张父对儿子辞职的事没有过激反应,尊重儿子的选择。他对张耀华向来都很宽容,犯同样的错误,张耀华顶多被说几句,老二却可能吃到鞭子。

下午,水旺提着两个柚子过来。

“上次我妈在我外婆家带回来的,拿两个给华哥你们尝尝,红肉的甜。”水旺说道。

他外婆是梅州那边的,沙田柚很出名。

老妈当场开了一个,分开一瓣瓣,让大家都吃点。

“嗯!这比你张叔中秋买的好,他上次买的酸味大。”张耀华老妈评价道。

接着,她把柚子皮放冰箱中,可以吸收异味,保持冰箱内的空气清新,很多人都这么干。当然,也有人放切开的柠檬。

待了一会,张耀华三人便出发。

“华哥,我妈让你们一家今晚过去吃饭,刚才忘了提。”忽然,水旺才想起了这一茬,拍了下自己脑袋。

“不用了吧?”

“怎么不用?我今天是沾了你的运气,跟着发财。我爸已经去镇上买菜。”他拿出手机,又给自己老妈打电话,告知刚才自己忘了通知,让老妈上门去喊一声,免得人家煮了饭。

隔着一米,张耀华都听到东梅婶骂自己儿子的声音。

这点小事都办不好,要你有什么用?

等等。

“挨骂了吧?”张耀威笑道,多少有些幸灾乐祸。

水旺掏了掏耳朵,压根没放心上,天天被骂,早就习惯了。

“说得你不被骂一样,你不仅被我婶骂,还可能被阿珍骂,跟你比起来,我这算得了什么呀?”

得!张耀威不说话了。

扎心!

无力反驳。

确实没资格嘲笑人家,他有两个女人管,等女儿长大,甚至是三个女人管。

见张耀威哑口无言,水旺更加得意。

来呀!互相伤害。

上船后,水旺检查渔网等设备,确保没有问题,这才让张耀威开船。中午的时候,他给渔船补了一次油。

“华哥,这次怎么走?”

张耀华再次在脑海输入“鱼群”,提示箭头指着东南方向,二十三公里。

“往这个方向去看看。”

“行,反正有上午那收获就赚够本了,这次空船而归也无所谓。”

张耀威:“闭上你的臭嘴吧!”

“啊!呸呸呸!”水旺反应过来,讪讪一笑,连声呸几下。

然后又虔诚道:“妈祖保佑!菩萨保佑!各路大神保佑我们满载而归。”

靠山靠海的人往往都会比较迷信,毕竟不管是进深山,还是出远海,都会有未知的风险,人民总得有点信仰和敬畏才行。

祈祷完毕,他拿出一个行军壶:“我老妈准备的凉茶,你们要不要喝两口?”

“苦得很,不要。”张耀威敬谢不敏。

水旺鄙视:“这也叫苦?你是没喝过苦的东西。”

张耀华倒是接过来,喝了两口,入口时苦,但逐渐回甘。

“比二十四味甜一些,不会放了鸡屎藤的吧?”

二十四味凉茶,顾名思义,就是有二十四味中草药熬制成的。没喝过的人,碰一下都可能吐。

很多人觉得二十四味是最苦的凉茶。

鸡屎藤则是在农村很常见,主要作用效果在祛风利湿,消食化积,止咳,止痛等方面。

“华哥厉害呀!这都能品出来。我觉得这家伙跟我大哥才是兄弟,都是吃不得苦味的人。”

水旺他大哥也是吃不得苦味的人,连苦瓜都不碰,那么大的人居然还怕吃药。有一次,他亲眼看到自己大哥将感冒药丢掉。

半个小时后。

“后面那艘船怎么回事?跟我们一段时间了。”张耀威皱眉。


张耀华他们快要拔完花生之时,天色忽然骤变,远处还出现白蒙蒙的情景。

有经验的人,看到这一幕,基本上知道后面的剧情了。

“要下雨了,好像还很大。”张耀华提醒。

张父自然也看出来,立即加快动作,还一边吐槽:“天气预报也没说有雨呀!”

他们每天都有坚持看天气预报的习惯。

没办法!老百姓很多时候都要看天吃饭。无论是农民,还是渔民,都比较关注天气。

“别拔了吧!先回去,剩下的明天再搞。”张耀华建议。

他淋雨无所谓,就怕父母遭不住,毕竟也有些上年纪了。

可不管是他老爸,还是老妈,都不同意。

“还剩这么点,等什么等?”

张耀华只好加快速度。

然而,从南边来的雨似乎都很快。不一会,白蒙蒙的雨已经来到他们村。这一场雨,估计突击了很多晒东西的村民,让很多人猝不及防。

张耀华郁闷了,这是下太阳雨?

以前大人经常说不能淋太阳雨,会生瘌痢头等,反正就是对身体不好。

长大了才知道,那是大人不让我们淋雨而编织的谎言。小时候,孩子们对太阳雨感到神奇,会跑出去感受一番。正是这样,大人们才骗我们。

“来不及了,走吧!”老张说道。

看着快要来到的大雨,他也不想老婆和儿子淋雨,没必要。

距离他们花生地不远,有一栋别人的老屋,荒废已久,只要赶到那儿,就能避雨。

老妈看着还剩三行的花生没拔,有些不甘,但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。只要稍微有点强迫症的人,绝对忍不了,淋雨也要拔掉。

三人快速跑到别人家的老屋,躲在屋檐下。

这些老屋都是泥砖屋,十多年前就没有人住,然后一直处于荒废的状态。有些甚至都坍塌了一堵墙,屋内长了杂草,属于危房。

拍鬼片来这种地方取景,绝对连布置都不用了。

老屋的门是打开的,但张耀华他们没有进去,里面有种阴森森的感觉。

“没搞错吧?下到这里就停了?”张耀华哭笑不得。

没错!雨水在他们前面几米的地方停下来,形成了阴阳天,也就是一边下雨,一边天晴。

“这样好,我们的花生不会被雨淋。”老妈高兴道。

要知道,刚拔的花生大部分都还堆在地里呢!走得匆忙,他们只是担走一小部分而已。

虽然刚拔的花生,被雨淋也影响不大,还没到晾晒的阶段,但增加了挑回家的难度,变重很多。

当然,也可以直接在地里摘花生,毕竟现在花生苗也没什么用了。

要是搁以前,花生苗还得晒干,用来沤肥,乡亲们不会浪费任何还有价值的东西。

他们躲了一会雨,发现雨没有越界,干脆返回花生地,继续把剩下的都拔了。等他们拔完,雨也停了。

这是一场短暂的阵雨。

雨过天晴,空中还出现了一条彩虹。

村里人都在讨论刚才的雨。

也有家长在骂人。

比如东梅婶,把呆在家玩游戏的水旺和阿辉齐齐喷了一遍。家里晒着鱼干,让你们帮忙看守,结果被淋了。

如果是晒稻谷这么整,水旺恐怕得考虑提桶跑路了。

稻谷之类,淋一次雨就容易发芽,老妈可不是骂人这么简单,估计还会打人。

回到家,张耀华开始摘花生,要把老嫩花生分开。

嫩的留着今晚吃,老的则是洗干净晾晒。

张耀华逮住十几个路过的孩子,捉壮丁,让他们帮忙摘花生,做完请他们吃雪糕等零食。

雇佣童工的费用提高了不少,他小时候,一颗糖,或者一把瓜子就能干一个上午。哪像现在?没有价值两块以上的零食,别想让他们干活。

此外还有一点,孩子们似乎都是在家里懒,在外面帮别人就积极。

“摘好点,别糊弄鬼呀!否则去小卖部,我也糊弄你们。”张耀华给他们打预防针。

“华叔,你就瞧好吧!”

只要钱,或者零食到位,他们就肯定会用心。

有了这群小家伙的帮忙,花生很快就摘了下来,果然是人多力量大,伟人说得没错。

轮到张耀华兑现诺言的时候,他带着一群孩子往村里的小卖部走。

别看小卖部不大,但这可是一个小型的百货商超,村里日常所需的小商品几乎都有。

以前,小卖部最显眼的地方,摆着一排的玻璃缸,以及一个大陶缸。玻璃缸装的是白酒、蛋卷、瓜子、米糕等,都是散卖的。大陶缸则是装酱油,大家来买酱油,都是自带瓶子。

“打酱油”这个词,就是这么来的。

白酒也一样,都是度数高的米酒。

但现在,小卖部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最明显的就是那排缸已经不见,毕竟现在买酒、买酱油,谁还带着个瓶子去呀?都是整瓶整瓶地买。

代之是两个冰柜,一个冰柜放雪糕等小孩子吃的东西,另一个冰柜则是放啤酒和饮料。

各种小零食也摆在前面,毕竟小孩子可是小卖部最重要的客户群体呀!

小卖部的老板是个小老头,看到张耀华带着一大群孩子进来,就知道是大客户,赶紧招呼。

“华叔,我能吃这个吗?”一个小家伙一样东西。

其实,张耀华的年纪比这些小家伙的老爸都大,准确来说,应该喊他伯伯,而不是叔。但张耀华没跟他们计较,喊叔就叔吧!

张耀华定眼望去,那是集吃玩于一身的东西。外壳是一个怪兽,或者一辆车子之类,里面装着可以吃的糖等。

可以吃,又可以当玩具,自然赢得很多小孩子的五星推荐。

“嗯!可以,拿吧!但只能挑一个。”

这玩意不便宜,超过五块钱。

张耀华还指着店里的哇哈哈奶,说道:“给他们每人来一瓶。”

忽然,张耀华的目光落在货架上的作业本:“那作业本,给他们每人两本,只有方格本吗?”

“也有双行簿,要不一本方格本,一本双行簿?”小卖部老板建议。

“嗯!可以。”

这群小家伙傻眼了几秒钟,随即很“体贴”地表示,他们不缺作业本,不用破费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